-
甘肃庆阳的窑洞和陕北的窑洞虽然都属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但两者在建筑风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演变上存在一些区别:
1. 地理位置: - 甘肃庆阳位于陕西省的东北部,与陕西省的延安、榆林等地相邻。 - 陕北地区则主要指陕西省的北部,包括榆林、延安、咸阳等地区。
2. 建筑风格: - 甘肃庆阳的窑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窑洞的洞口较大,洞内空间宽敞,适合居住。 - 陕北的窑洞多为长方形或方形,洞口较小,洞内空间相对狭小,但保温性能较好。
3. 文化内涵: - 甘肃庆阳的窑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窑洞的踪迹。在庆阳地区,窑洞不仅是民居,还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如庆阳剪纸、庆阳民歌等。 - 陕北的窑洞则与陕北地区的革命历史紧密相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北窑洞曾是红军和革命志士的居住地,承载着丰富的革命文化。
4. 历史演变: - 甘肃庆阳的窑洞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如庆阳剪纸、庆阳民歌等。 - 陕北的窑洞则与举报 -
陇东窑洞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秦玉龙/文
窑洞,最具中国大西北特色的民居,放眼世界,堪称独一无二。这其中,尤以西北陕甘宁三省的窑洞最为著名。
说起陇东(平凉、庆阳)窑洞与陕北窑洞的区别,一句话可概括:陕北多是箍窑,陇东多为地坑窑或崖窑,各有特点。
然而,随着陇东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新农村建设和近年来大规模实施的小康屋、窑洞搬迁工程,曾经养育了无数代人的窑洞正在被人们废弃,逐渐走向消亡。
先民穴居,窑洞的前世
若干年前,民俗文化学者茹坚先生在其《陇东窑洞》一文中,就对陇东窑洞的历史渊源及文化背景进行了考证和探究。他认为:陇东窑洞源远流长。《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亶父,周文王的祖父。陶,借为掏。复,借为覆。从旁掏的洞叫覆,即窑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习俗,与现在仍然存在的陇东窑洞是一脉相承的。周人的先祖曾生活于陇东一带。《史记·周本纪》载:“后稷卒,子不立,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官而奔戎狄之间。”周先祖不奔于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今天的陇东一带。
茹先生表示,陇东的穴居窑洞,是黄土高原人文景观的一大土著特色。据国际著名地理学家陈正祥考证,泾河流域的黄土层厚度可达百米以上。而且这一带的黄土中不含砂石,十分粘牢,故而构筑的窑洞相当坚固耐久。
窑洞是在人工掘成的崖上,由靠地面部分纵向挖成的洞。和盖房相比较,“崖”就是屋架。崖的组合叫“庄”、“庄子”,主要有明庄、地坑庄等七八种,地坑庄则分平地下坑和“半明半暗”。这些形式,是典型的周祖掏洞穴居的遗风。地坑庄,是先掘地成坑,坑壁即是挖窑的崖面,这种类型一般集中于塬面。地坑庄大小不等,一般为长方形,长10丈,宽3丈,深2丈,正面土窑3孔,侧面一孔,通道又叫“洞子”,下洞上箍,安装大门。陇东人讲究地气、根气,地坑庄处在天地的层层环抱之中。所以,陇东人住地坑庄,从心底里便有一种安然长久的瓷实感。
陇东窑洞的修筑,包含着无尽的文化,单是庄址的选择,就要考虑背风、向阳、利水、气畅,来去有路等多种因素。加之由穴居窑洞派生出来的窑洞皮影戏、火炕、转槽、石磨等生产生活娱乐文化,可供挖掘展示的独特的民俗很多,实在是旅游文化中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逐渐消失,窑洞的今生
窑洞一般挖在坐北朝南的崖下,有些则是在平原地上直接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深约3米多,再从坑外十多米的地方斜刺里挖一条通道,直通坑里,然后就可以在崖面上挖窑洞了,平凉人管这种窑洞叫“地坑庄子”。挖好窑洞后,用水、麦秸和黄土搅拌成泥,把窑洞四周的墙壁抹一遍,在窑里一侧盘一个土炕,烧干后铺上席子就可以睡人了。为了节省,多数农家在炕的一头再盘一个灶台,冬天时,既能做饭又能烧炕取暖,庄户人管它叫“锅台连炕。”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一部分率先富起来的陇东农民开始告别土窑洞,搬进了土木砖结构的房子居住。时光进入21世纪,随着小康屋建设在农村的兴起,原先那一排排依山而建,参差错落的窑洞,逐渐被塬面上一排排红砖碧瓦、漂亮美观的房屋所取代。原先的窑洞村庄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原先的窑洞已经变成了一眼眼的“黑洞”。窑洞,正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走向消亡。
窑洞的优点:窑洞的优点是冬暖夏凉,隔音好,建筑的寿命长,使用费用低,还能防御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
窑洞的缺点:缺少空气对流,通风不好,光线昏暗、潮湿。遇到黄土地区的雨季,窑内潮湿通风极差,令人窒息。窑洞越深采光越差。同时,窑洞不能营造宽敞的大空间,虽然窑洞的深度可以做到很大,但宽度受土壤拱券跨度的局限,不能做得很大。
地坑庄子由于院落凹陷,低于地面,一旦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大增或遇大雨涝灾天气,排水问题不易解决,而黄土遇水后很容易塌陷。这些缺点和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窑洞庄院的没落埋下了祸根。
民俗旅游,窑洞的未来
窑洞民居终将会成为历史,并且业已成为历史。而如何让这一数千年来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得以保存并合理开发利用?笔者认为,抓住黄土高原人文文化结构中的土著基因——穴居古俗的窑洞文化,也就抓住了平凉民俗村建设的根本。
甘肃平凉的邻居庆阳,这几年主打民俗文化这张牌,已经把窑洞、香包、皮影这些独具特色的陇东民俗文化精粹“打包”销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他们是如何改建老窑洞,吸引旅游者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军认为,陇东地区黄土层土质均匀,垂直结构良好,边坡沟地多,很适合发展新式窑居建筑。在“边坡沟”地带建新式的窑洞或改建弃窑,不占耕地,既改变了原有的阴暗、潮湿、不通风、不方便的弊病,又保留了以前“冬暖夏凉”的优点。
新式窑洞里要设有阳光间、自然“空调”,更现代化的还应该有卫生间、客厅等等。所谓的“阳光间”,它承担了窑洞的采光采暖作用,它向阳的一面用玻璃做成,里面还安放着反光镜,将采来的光线反射到其他的房间,“空调”也就是通风透气的设备,完全是自然的,对环境不造成污染。据悉,建一座有六间房(包括阳光间、自然空调)的“豪华”窑洞最多花两三万元,与在平原上盖砖瓦房的花费差不多。关键是它不占用耕地,不破坏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中国建筑学会的一些专家建议:陇东地区可以考虑修建现代窑洞,让村民重返传统。
作者简介:
秦玉龙,号半瓶子,笔名花满楼,号原创作者,甘肃平凉日报社《平凉周刊》主编,网络名博、专栏作者。从业20余载,坚持说人话,写人事,做一个有人情味的记者。
举报